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马长生教授评mSToPS研究:积极筛查改善房颤高危人群远期预后丨AHA202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作者:苏鑫|马长生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20/11/23 16:51:52 关键字:房颤 
  研究背景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55岁以上人群中,终生罹患房颤的风险接近40%。研究显示房颤是卒中、心力衰竭(心衰)、心血管死亡等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目前许多患者往往在出现以上不良事件后才临床确诊房颤,早期及时的诊断与干预是房颤管理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各种植入性器械及可穿戴工具等检测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极大提高了房颤的检出率,但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mSToPS研究的初期结果曾于201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结果表明在房颤高危人群中佩戴ZIOXT心电贴片可提高房颤检出率。近期的美国心脏协会年会(AHA 2020)上公布了mSToPS研究的3年随访结果,就房颤筛查与预后改善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研究方法
  mSToPS研究对美国安泰保险库中359 161例潜在研究对象进行筛查,纳入标准为年龄≥75岁;男性>55岁或女性>65岁且合并至少一种伴随疾病,排除标准为既往诊断有房颤、房扑或房速;目前应用抗凝药物;起搏器植入。2659例患者佩戴心电贴片2周(主动监测组),5310例患者接受常规诊疗(对照组),最终1718例主动监测组和3371例对照组受试者完成3年随访观察。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死亡、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心肌梗死组成的复合终点事件,主要安全性终点为出血相关住院。

图1. mSToPS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平均随访29个月,主动监测组诊断房颤率为11.4%(其中32%通过心电贴片诊断,68%为临床诊断),而对照组仅为7.7%(P<0.01)(图2)。主动监测组抗凝率为44.0%,对照组抗凝率45.2%。

图2. 主动监测组与对照组的房颤检出率
  主动监测组死亡、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5/100·人年,低于对照组5.5/100·人年(HR=0.79, P<0.01),此外在两组诊断房颤患者中主动监测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8.4/100·人年仍低于对照组13.8/100·人年(HR=0.53,P<0.01)(图3)。其中,主动监测组心电贴片诊断房颤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2.6 /100·人年,显著低于主动监测组临床诊断房颤患者(10.9/100·人年)和对照组房颤患者(13.8/100·人年)。

图3. 主动监测组与对照组的终点事件风险比较
  安全性终点方面主动监测组出血相关住院率低于对照组(HR=0.47, 95%CI:0.26~0.85),同时全因入院率主动监测组仍低于对照组(HR=0.69, 95%CI:0.63~0.76)(图4)。

图4. 主动监测组与对照组的安全终点事件风险比较
  研究结论与展望
  毫无疑问,新型心电监测设备降低了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的筛查门槛,但筛查结果可能增加患者的焦虑及不必要的抗凝治疗。由于研究证据相对缺乏,目前关于是否应该开展房颤筛查、在何种人群以何种方式开展房颤筛查仍存在较多争议。mSToPS研究结果予以我们重要启示,在房颤高危患者中(如高龄、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进行积极的房颤筛查或可改善临床结局,为未来房颤筛查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参考。未来制定房颤筛查方案上,我们应充分权衡诊断方案的可行性和效价比,确定潜在筛查获益人群,合理安排监测时长和频率,以期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在该研究中房颤的抗凝率均不足50%,这提示我们当前房颤的管理仍存在不足,各类筛查方案应在充分全面的综合管理基础上进行评估与分析。
  专家简介
  马长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现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主任委员,Circulation副主编,PACE主编,JCE 、Europace、JICE、Circulation AE、CMJ等国内外30余种学术期刊编委,北京市科委心血管领域“领衔专家”。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北京学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推动北京创造的科技人物”,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2篇),主编《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学术专著多部,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

相关视频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5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