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AHA中国面孔]中国学者AHA研究成果展之二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15/11/11 11:04:31 关键字:房颤 导管消融 抗心律失常药物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他汀 血小板反应性 

  编者按:中国专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美国心脏协会(AHA)2015科学年会上,大量中国专家学者报告了其科研成果。本期微信为大家展示其中4个中国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

  在中国房颤患者中比较导管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临床结局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尽管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已被证实相较于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可更好地控制心室率,但尚不清楚其能否改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Xin Du等人在其医院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单中心研究(摘要编号M4092)。由医生自行决定患者治疗方案,对导管消融及AADs组患者进行倾向评分匹配以确保两者之间具有可比性。随访期间,每3个月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及房颤对生活质量影响问卷(AFEQT)评估1次研究的主要终点即HRQOL。受试者入选后的前3个月被视为空白期,分析时排除相关数据。

  AADs组和导管消融组分别入选了318例和151例患者。随访12个月时,75对匹配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导管消融组与AADs组分别有82.0%和22.4%恢复窦性节律;57对匹配持续性房颤患者中,上述两组分别有65.3%和19.3%恢复窦性节律。此外,与AADs组相比,导管消融组患者的SF36及AFEQT评分显著改善(P均<0.001)。

  结论认为,与AADs治疗相比,导管消融治疗可显著改善中国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

  STEMI患者冠脉及静脉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荟萃分析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兼兰州大学第一医院Jun Pang等的该研究(摘要编号M4002)旨在评估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脉及静脉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研究者从PubMed、EMBASE、科学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2015年5月之前比较STEMI患者冠脉及静脉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文章。2名研究者根据5.0.2 Cochrane手册对所检索的试验及收集的数据进行评估。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

  研究最终入选17项随机对照研究,共4260例冠脉内应用及4019例静脉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患者。其中,冠脉内应用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期间放置支架后将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注入冠脉内。荟萃分析显示,与静脉内注射相比,冠脉内注射者的临床结局更好,短期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充血性心衰的发生风险更低(OR分别为0.47和0.59);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高(MD=1.11)、心肌梗死面积更小(MD= -1.00),更多患者心肌灌注达到3级(OR=1.60),药物使用率更高(OR=4.16),室壁运动评分指数显著改善(MD= -0.27)。两组患者的死亡、长期MACE(PCI后1年)、支架内血栓形成、大出血、PCI后1个月ST段抬高回落、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肌梗死复发、PCI后TIMI血流3级、左室收缩期末容积、左室舒张期末容积、干预成功率、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PCI后卒中、CK-MB、手术时间、E/A比值、心源性死亡、轻微出血等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

  结论指出,该荟萃分析显示,与静脉内应用相比,冠脉内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降低短期MACE、充血性心衰发生风险,改善LVEF。因此,STEMI患者可选择冠脉内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血小板反应性对东亚PCI患者出血及MACE的预测价值

  既往研究表明,血小板高反应性及低反应性均与PCI后的不良事件相关。但是,不同研究的治疗窗并不一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Wenyao Wang等的该研究(摘要编号M4016)旨在确定血小板反应性预测东亚PCI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的最佳界值。

  这项单中心、大规模、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于2013年1月~12月入选6266例接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的非急诊PCI患者,采用血栓弹力图评估血小板反应性,评估血小板反应性及SYNTAX评分(SS)不同分组患者的MACE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级的出血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1年随访期间,共发生475例MACE及152例大出血(BARC分级≥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ADP诱导的最大血块强度值(MAADP)预测MACE及大出血的界值分别为45 mm和34 mm。根据MAADP将患者分为>45 mm组、34~45 mm组及<34 mm组加以分析,并观察血小板反应性对SYNTAX评分各组患者MACE及大出血的影响。结果发现,SS 45 mm是MACE的预测因素(HR=2.3,95%CI:1.6~5.9);MAADP 45 mm是MACE的预测因素(HR=2.6,95%CI:1.3~6.3),而MAADP<34 mm则可对大出血有显著影响(HR=1.8,95%CI:1.2~4.7)。

  结论认为,血栓弹力图测定的血小板反应性可预测择期PCI患者的MACE及大出血,尤其在SS评分较高患者中。东亚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窗较窄,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研究确定高危患者的针对性治疗方案。

  报告不良反应后他汀应用的持续性及患者结局

  有证据表明,很多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后可耐受他汀治疗。但是,出现不良反应后持续应用他汀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尚不清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Huabing Zhang等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摘要编号M2123)旨在探讨出现不良反应后为期12个月的持续他汀治疗与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及卒中)及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研究入选2000~2011年在两家初级保健医学中心就诊的出现不良反应的他汀治疗患者,对其至少随访12个月。对供应商的票据及电子病例数据进行自然语言的综合处理以发现他汀不良反应。

  结果显示,28 279例受试者中,19 997例(70.7%)在出现不良反应后仍持续他汀治疗,其中10 203例(36.1%)为心血管高危患者[既往有冠状动脉疾病(CAD)、卒中或糖尿病病史]。中位随访1333天期间,2390例(8.45%)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1354例(4.8%)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与停用他汀治疗者相比,持续他汀治疗的患者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的复合主要终点发生率更低(19.6% vs. 25.7%,P<0.0001)(图1)。校正人口统计学因素、吸烟状况、Charlson合并症指数、卒中或CAD家族史、血压、体重指数、LDL-C水平及肾功能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现不良反应后持续他汀治疗可降低主要终点发生风险(HR=0.887,95%CI:0.807~0.976;P=0.014)。此外,研究发现,基线心血管低危患者中,不论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持续他汀治疗均不增加其发生主要终点所需时间。

  研究者总结,在心血管高危而非低危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后继续他汀治疗可延长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所需时间。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

相关视频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5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